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分析势不可挡

 [导读] 潘涛提到随着探测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拓展,近红外光谱的个性化建模有望成为现实。新型大数据建模及分析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或将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甚至是生物医学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2019年9月16-20日,两年一次的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召开,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的347位代表参加,其中参会的中国学者有30多位。与全球近红外发展相比,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而且,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和沉淀,中国的近红外走过了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当前在饲料、烟草、石化、粮食等领域都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为用户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近红外的前沿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暨南大学应用光谱团队由中科院陈星旦院士创立,潘涛教授为应用光谱研究室负责人。其团队以实时、无损、原位、在线的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研制为目标,研究近红外(NIR)、中红外(FTIR/ATR)、紫外-可见(UV-Vis)、拉曼光谱以及高光谱成像等分子光谱技术的核心方法,开展了现代光谱学在生物医学、农业、食品、环境、制药等领域的多项创新应用。

  仪器信息网在会议期间特别采访了暨南大学潘涛教授,请他谈谈对2021年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大会的期待与寄语,此外潘涛也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发表了看法。

潘涛提到,化学计量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稳定、可靠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与有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是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一个明显标志。潘涛在采访中也高兴地提到,在会议休息期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教授非常仔细地观看了他们团队的三篇墙报论文,并对所提出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给予了称赞。潘涛认为,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拓展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和改善近红外光谱的预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潘涛提到,随着探测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拓展,近红外光谱的个性化建模也可望成为现实。它必将大幅提高终端的分析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近红外检测大数据的整体品质。因此,新型大数据建模及分析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或将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甚至是生物医学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